新征程上,如何统筹协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多项任务,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挑战,成为业内关注焦点。近日,多位专家在2023年第二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表示,统筹用好技术、政策、市场等多种力量,中国有望实现产业转型,并成为绿色新发展范式的引领者。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论坛上指出,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在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异军突起,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这个转型是经济新发展趋势,也是生态文明新发展天地。
据了解,以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外贸“新三样”为代表的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正在成为中国出口的新增长点和新优势产业。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前主席阿代尔·特纳以线上方式参与论坛时称,中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世界领导者,电池技术处于领头羊,太阳能光伏板生产快速扩张,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代尔·特纳强调,能否实现全球温控目标特别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国家的贡献,如何让各个经济体进行电气化,让电力体系“脱碳”,欧盟、美国、中国都要采取行动。“这三大经济体的行动在接下来的十年会决定我们是不是还有机会实现气候领域的目标。”
邹骥进一步指出,当前芯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动汽车、储能、生物技术等蒸蒸日上,有望支撑中国进入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阶段,正在或将形成一系列新产业。
展望发展前途,邹骥认为:“中国慢慢的开始依托各种技术稳步行进在节能减排道路上,但是中远期还有大量的技术需要开发,需要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或者物质基础去承接技术成本,同时创造新经济发展需求。”
“碳中和行动将会使世界经济从能源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以资源量来看,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撑或远超于全球实现碳中和所需的量。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某些特定的程度的风光资源,但谁能更早、更好利用风光,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用这种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兴业研究公司总裁助理、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席郑仁福认为,经过长期产业培育和补贴之后,光伏行业进入发展“拐点”,发电侧平价时代来临。
如今,国家正逐步完善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各地储能支持政策也相继出台,促进储能产业快速落地发展。在郑仁福看来,储能可像光伏一样,凭借政策扶持具有经济性,进而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形成规模之后哺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降本增效。
电动汽车被视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产业之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指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将会成为新车市场和保有量的主流。“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车已经带来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产业以及价值链的变革,也带动产业间的融合。大多数表现在纯电动汽车+低碳交通融合发展、纯电动汽车+新能源融合互促、纯电动汽车+绿色材料加速应用。”
多位参加会议的专家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技术升级、数字化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创新均为重要的条件。这些将成为推动转型与增长的关键引擎,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表示,能源转型解决资源限制和环境问题,还能推动经济发展、减少相关成本,为未来创新和发展提供无限想象空间。
针对中国怎么来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问题,贺克斌提出“五碳”并举的措施:“一是资源增效减碳,即节能与能效提升;二是能源结构降碳,即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从以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走向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为主;三是地质空间存碳,即使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时候,仍然会保持特殊的比例的化石能源,它们产生的碳排放将会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来解决;四是生态系统固碳,这与现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建设任务是一致的;五是市场机制融碳,中国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标志着开启从‘碳有价’走向‘碳涨价’的进程,这将成为各类技术减碳、低碳、负碳、零碳技术进入市场的关键驱动力。”
贺克斌分析称,从政策层面看,全球各类政策的制定都会对未来的投资和技术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从市场机制看,根据科技部分析,从对减碳减排的贡献看,已经商业化的技术占1/3,中试示范阶段占1/3,还有1/3在概念和研发阶段。“可以说,未来的研发技术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